断骨重生,他缓缓走来了
在隆昌市人民医院骨科诊室的走廊里,来了一位特殊的复诊患者。他拄着拐杖步伐虽慢,却走得坚定,眼里充满希望的光芒。此刻,当他笑着向骨科全体医务人员展示行走能力时,在场所有医护人员的眼眶都湿润了。这不仅是医学的胜利,更是一个家庭重获完整的见证。 惊心动魄的救治现场 半年前,50岁的刚子(化名)因摔伤于凌晨四点被120紧急送往手术室。此时,他的左小腿皮肤如碎布般掀起,骨头断裂处裸露在外,泥土和碎石深深嵌入伤口,肉眼可见的血腥场面。急诊交接单写着“左下肢开放性骨折(Gustilo IIIB型)”,这意味着软组织广泛剥离、严重污染和骨质缺损,创面感染风险高达70%、传统治疗截肢率超40%。 据骨二病区主任谌勇、主治医师龙元元回忆:当时只有两个选择,快速截肢确保生命安全,或者冒险保肢与时间赛跑,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,就要保住这条腿。 每一次选择都是与生命的博弈 刚子总共经历了四段刻苦铭心的手术过程,治疗远比想象中艰难漫长: 清创术: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般剔除每一粒泥沙、坏死的组织。 外固定支架术:用钢钉与连杆在体外编织骨骼的“脚手架”。 骨水泥填充术:在感染风险中重塑缺损的骨腔。 肌皮瓣移植:从小腿正常组织“借”来带血管的肌肉,像绣花般缝合覆盖裸露的骨面。 治疗期间,刚子因左下肢疼痛彻夜难眠,科室医生们为是否二次清创讨论到深夜。当植皮终于成活时,病房里响起了久违的笑声。 图丨刚子(化名)为骨二病区医疗团队送锦旗 医患是生命的共同体 科室团队鼓励刚子:“你的腿值得努力!”这句话点燃了刚子的斗志。“医生,您尽管治,我全力配合。”刚子这句朴实的承诺,让所有冒险的治疗方案有了底气。医护团队也为他量身定制康复计划:术后早期进行肌肉康复训练,鼓励尝试床边坐立,三个月后拄拐行走。正是这种双向奔赴的信任,让不可能变为可能。 如今随访半年,刚子已能拄拐行走。他说:“当时要是截肢了,我的人生就毁了。”这句话道出了医务人员坚守的意义——保住的不只是肢体,更是一个丈夫的担当、一个父亲的责任、一个家庭的顶梁柱。 医学或许有局限,但当我们携手面对疾病时,那些看似渺茫的希望,终将在坚持中绽放光芒。